中海油的成功收购能否降低油价?

[加入收藏][字号: ] [时间:2013-02-27  来源:北青网   关注度:0]
摘要:   以中海油为代表的中国油企的海外收购,带给中国消费者的可能是个令人悲观的悖论无论中国油企的收购和整合最终能否成功,中国消费者都难以从中获益。节能减排,发展绿色能源,降低原油的对外依存度,或许是更好的选择。 ...


 

  以中海油为代表的中国油企的海外收购,带给中国消费者的可能是个令人悲观的“悖论”——无论中国油企的收购和整合最终能否成功,中国消费者都难以从中获益。节能减排,发展绿色能源,降低原油的对外依存度,或许是更好的选择。

 

  中海油26日宣布完成收购加拿大尼克森公司的交易,这笔交易价值151亿美元,是中国企业完成的最大一笔海外并购,整个交易历时7个多月。这笔昂贵的交易完成后,中国对国际油价的话语权能否提升?中国消费者能否从交易中获益?

 

  在中海油正式宣布交易完成之前,近期还发生了两件与中国消费者联系紧密的事:由于近期国际油价频频下跌,25日,包括中国台湾地区在内,境外很多地方成品油价格下调;与此同时,国家发改委宣布油价上调,国内90号汽油零售价上涨约0.22元/升。此次境内外成品油价格的一升一降,或许只是一个巧合,但更像一个隐喻,甚至是一个对未来的预言。

 

  针对此次收购,有媒体表示,中海油通过收购尼克森,有助于增加中国在世界石油定价体系中的定价权。理由是,尼克森公司在北海拥有重要石油资源,由于这些资源与布伦特原油基准价格紧密相关,因此,中海油或者说中国将获得一定的国际油价话语权。然而,以石油供需关系为基础,目前世界石油定价体系中有多种力量参加博弈,而且在期货引导现货的定价模式下,原油价格的金融属性多过其商品属性。美国等掌握着强大金融资本的国家,历经百年搏杀,终于站到原油定价链条的顶端。以为通过一次收购,就改变国际原油的定价格局,只能是个美好的愿望。

 

  事实上,透过简单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以中海油为代表的中国油企的海外收购,带给中国消费者的可能是个令人悲观的“悖论”——无论中国油企的收购和整合最终能否成功,中国消费者都难以从中获益。

 

  中海油斥资151亿美元(约950亿元人民币),收购加拿大尼克森,溢价高达61%。有国外研究报告称,“价钱偏高,但不愚蠢”,因为从战略上看,收购有利于中海油。而投行瑞信的报告则更为中肯,称“假设布兰特期油长期均价是每桶93美元,则出价合理”。此次中海油收购成功仅仅是挑战的开始,未来公司经营如何取得成功?有评论说,中海油要处理文化差异问题、要学习国际先进经验,等等。其实,这笔交易最终能否圆满,关键只有一个,那就是国际油价始终维持高位,甚至是越高对中海油越好。因为,尼克森作为石油企业,其核心资产就是石油,如果油价下跌,中海油就是再用心经营,其结果也必然不妙。

 

  根据我国成品油定价规则,国际原油涨,国内油价必须跟,因此油价高时,对中海油有利,而中国消费者显然无利可图。那么,国际原油价格下跌,甚至是暴跌,消费者能得到好处吗?如果中国石化三巨头,像以前那样老老实实地龟缩在国内,国际油价暴跌,显然对中国消费者有利。但现在他们去搞国际化了,油价下跌,三巨头就要亏损。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国内油价能否降低,首先要看石化巨头是否赚钱,如果亏损,降价免谈!石化巨头在境外没有定价权,但三巨头在国内逆市提价的“本事”,我们已经看到了。

 

  国际油价未来会怎样?先看看美国在此次中海油收购中的态度——“出人意料”地放行。美国政府的态度转变,是因为近年来随着其国内页岩气、太阳能等新能源的大规模使用,美国对国际原油的依存度大大降低。随着美国转向新能源,国际油价的走势也因此难以乐观。

 

  数据显示,去年中国国有油企在境外收购方面,支出了创纪录的350亿美元,中国在境外开采的原油将赶上科威特等石油输出大国。我们至今没有发现,中国消费者从这些庞大的收购中获益。中国式的“收购悖论”告诉我们,节能减排,发展绿色能源,降低原油的对外依存度,或许是更好的选择。



[复制 收藏
]
关键字: 中海油 
关于我们 | 会员服务 | 电子样本 | 邮件营销 | 网站地图 | 诚聘英才 | 意见反馈
Copyright @ 2012 CIPPE.NET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全球石油化工网 版权所有
京ICP证120803号 京ICP备05086866号-8 京公网安备110105018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