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跃升全球最大液体燃料生产国

[加入收藏][字号: ] [时间:2013-03-13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关注度:0]
摘要:   页岩技术正在被加速神化,仿佛谁掌握了这一技术,谁就能点石成金,占领能源革命的新高地。   美国能源署EIA3月初的最新数据显示,受到丰富的页岩油田产量支持,美国的原油产量已经出现了近20年以来的最高水平。页岩技术...

  页岩技术正在被加速“神化”,仿佛谁掌握了这一技术,谁就能点石成金,占领能源革命的新高地。

 

  美国能源署(EIA)3月初的最新数据显示,受到丰富的页岩油田产量支持,美国的原油产量已经出现了近20年以来的最高水平。页岩技术的不断成熟也是帮助美国在去年超越沙特

 

  阿拉伯成为全球最大液体燃料生产国的主导因素。

 

  一片叫好之余,页岩气背后的环境与投资争议却从来没有停息。

 

  石油产量将现新高峰

 

  自去年11月起,美国就已超越沙特阿拉伯成为世界最大的液体燃料生产国,这是2002年8月以来的首次跨越。

 

  美国在去年11月日均生产1165.4万桶包括石油、汽油和液体生物燃料在内的液体燃料。另一方面,沙特阿拉伯在同期的产量是每天1125.2万桶液体燃料,而这些几乎全部来自原油。

 

  这一差距也在日后逐渐扩大。去年12月,美国当月燃料产量同比提高7.7%,每天生产1163万桶液体燃料;沙特阿拉伯在同期削减了产量的情况下每天生产1099万桶液体燃料。

 

  长期以来,美国一直是世界最大的石油消费国,此次之所以能摘得液体燃料生产国桂冠,液体燃料中石油产量的激增功不可没。EIA预计,明年美国国内石油日均产量将比去年的640万桶提高1/4,达790万桶,创下自1998年来的历史新高。

 

  同时,在全球范围内,石油产量也将保持迅猛增势。国际能源机构(IEA)的首席经济学家法提赫·比罗尔(Fatih Biro)表示:“我们预计,全球日均石油生产总量将在今后达到1亿桶,比当下高出2000万桶。”

 

  伴随石油产量的激增,全球范围内的油价也将告别此前高歌猛进的态势。根据EIA的预计,全球石油均价将从2012年的每桶112美元回落至2014年99美元。

 

  助长当下这波石油产量全面增长的背后,是页岩开采技术的突破。花旗集团能源战略负责人塞斯·克莱曼(Seth Kleinman)对于页岩开采技术赞赏有加。“美国石油生产增速显著提升主要在于压裂(fracking)技术的使用,该技术将油气资源源源不断地运送至市场。”他说道。

 

  最近委内瑞拉政局更迭也将左右全球石油市场的未来。查韦斯的突然病故,使得世界主要石油公司目前都在观望该国石油行业能否出现新的转折。过去几年里,委内瑞拉已经没收了大多数外国石油公司在该国的资产。而如果政策发生改变,可能催生大规模的石油交易,并使得国际市场石油产量激增。现在,一切都取决于由谁来继任查韦斯。

 

  页岩技术备受争议

 

  自理查德·尼克松(Richard Nixon)以来的美国历任总统一直鼓吹能源独立的好处,甚至规划了结束燃油进口的替代战略,包括投资于可再生能源、核能、生物燃料以及煤炭等。如今,随着钻探技术的进步以及最近页岩油气资源的加速开发,美国正慢慢接近这个看似风光的目标。

 

  美国国内不少页岩气的支持者将页岩油气资源视为美国能源市场的救世主。油气产量的增加不仅将创建更多就业岗位,更能加速美国的经济复苏。剑桥能源咨询公司预计,10年内全美将在石油经济的带动下新增 130万个就业岗位。以北达科他州、得克萨斯州、俄克拉何马州为代表的石油大州将优先分享石油经济带来的繁荣。

 

  EIA预期,在页岩油气资源的助推下,美国或将在2015年取代俄罗斯成为世界最大天然气生产国。同时,美国还将在2017年左右取代沙特问鼎世界最大的石油生产国,并最终在2035年走向梦寐以求的“能源自给”。

 

  不过,页岩油气资源的唱衰者提出了页岩技术在操作过程中存在的环境隐忧。在这些人看来,页岩油气资源的勘探需要借助大量的水资源,可能导致水源污染、甲烷泄漏以及钻探可能带来的轻微地震等相关问题。

 

  据悉,即使在页岩气开发最为成熟的美国,从宾夕法尼亚州到纽约州,不仅仅是页岩气开发公司受到各方的质疑,甚至是环保部门也承受压力。在欧洲,法国就率先叫停了页岩天然气的勘探,担忧压裂和钻井会对环境产生影响。

 

  美国前副总统艾尔·戈尔此前在接受环境杂志《Grist》采访时表示,只要能解决水力压裂技术对水质的威胁和碳泄漏等问题,页岩气就能够在煤炭和可再生能源之间建立一座可靠的桥梁。

 

  戈尔也指出,当前,页岩技术催生的“神话”使得人们在油气资源的基础设施投资上注入过多热情。若要真正兑现奥巴马在今年1月国情咨文中应对气候变化的承诺,可再生能源将是美国今后的重点投资对象。因此,在戈尔看来,在长期成本与短期经济效益前,尚难预料促进天然气繁荣的经济因素是否会削弱人们今后对清洁能源的投资动力。



[复制 收藏
]
关于我们 | 会员服务 | 电子样本 | 邮件营销 | 网站地图 | 诚聘英才 | 意见反馈
Copyright @ 2012 CIPPE.NET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全球石油化工网 版权所有
京ICP证120803号 京ICP备05086866号-8 京公网安备110105018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