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油企海外收购逆势而上 增收不增利效果堪忧

[加入收藏][字号: ] [时间:2012-03-12  来源:中国能源网  关注度:0]
摘要: 三大油企海外收购逆势而上 石油天然气行业这几年的海外并购可谓是如火如荼。 即便是在国际油气并购市场2011年大幅降温的情况下,国内三大油企巨头逆势而上,成为国际油气并购市场的重要参与者。 ...


三大油企海外收购逆势而上

三大油企海外收购逆势而上

    石油天然气行业这几年的海外并购可谓是如火如荼。

    即便是在国际油气并购市场2011年大幅降温的情况下,国内三大油企巨头逆势而上,成为国际油气并购市场的重要参与者。

    而今年,对于包括三大油企在内的众多能源企业来说,仍旧会是海外收购的狂欢之年。

    海外收购逆势而上
 
    国际化程度仍落后一倍
 
    近日,中国石油集团经济技术研究院发布《2011年国内外油气行业发展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2011年,全球油气并购市场共发生600起,预计全年并购交易金额为1500亿美元,比2010年下降超过30%。而以中石化为首的国内油气巨头在海外的并购金额仍然高达近200亿美元,仅次于2010年,成为有史以来第二高的纪录。

    国家发改委公布中石油、中石化及中海油三大石油巨头7个海外项目的核准通知。

    获批的项目包括:中石油参与壳牌公司加拿大非常规天然气开发及LNG(液化天然气)合作一体化项目,中石油乍得H区块勘探开发项目,中石油投资阿富汗阿姆河盆地勘探开发项目;中石化收购加拿大日光能源公司项目,中石化收购壳牌公司喀麦隆资产项目;中海油收购加拿大欧普提公司项目,中海油收购图洛公司乌干达1、2、3A区块各33.3%权益项目。

    如此来看,今年对于三大油企来说,仍旧会有一场海外收购的狂欢盛宴。

    根据清科数据库统计,2012年2月中国并购市场共完成62起并购交易,其中披露金额的有56起,交易总金额为64.73亿美元。与上月相比,2月并购案例数量增加17.0%,交易总额大幅上扬114.8%。从并购案例数量上看,能源及矿产行业遥居榜首,共完成16起案例,占案例总数的25.9%。

    但是,尽管三大石油巨头近两年进行了持续不断的海外收购,但是其国际化程度仍远落后于国外大石油公司。

    “中石油集团的海外油气产量只占公司总产量的30%,中海油和中石化的这一数字则更低,而其他国际石油公司都达到了60%以上。”中国石油集团经济技术研究院发展战略研究所所长张卫忠说。

    中石油经济技术研究院专家吴谋远表示,今年我国油气企业的海外并购将稳步推进,上游仍是合作重点,政府会推出更多政策支持企业走出去,国家层面的安全保障体系逐步完善,但是安全和地缘政治将是油气合作最大的挑战。

    他预计,今年我国石油公司在海外的油气权益产量将继续保持5%到10%的增长速度。

    海外收购效果堪忧

    石油巨头增收不增利

    值得注意的是,报告还显示,中国在油气方面的对外依存度逐年上升,其中石油和原油的对外依存度双破55%,天然气表观消费量增速超过20%,进口量大幅攀升,对外依存度快速上升为24%。

    报告预测,2012年我国石油和原油进口量继续增加,原油进口增速可能超过石油。天然气消费量有望超过1500亿立方米,在一次能源中的比例超过5%;天然气产量将达1100亿立方米;进口量继续快速增长,对外依存度超过30%。

    走出去势在必行,但是海外收购这条路,每个企业都走得颇为坎坷。

    有统计数据显示,过去20年的全球大型企业并购或者兼并事件中,真正取得预期效果的只有50%,而中国有67%的海外收购不成功,经济损失数额巨大。

    以中石油为例,因2010年年底至今持续的中东和北非政治动荡一直没有平息,直接导致中石油旗下长城钻探工程公司在利比亚和尼日尔等6个较大的海外项目合同中止。

    据统计,中石油这6个终止的项目预计全年影响收入12亿元,损失已超过2009年的国际金融危机。

    值得注意的是,快速增长的海外并购数量也让三巨头背负了一定的财务压力。《2011年国内外油气行业发展报告》指出,2011年,中石油和中石化的经营现金流下降明显。2011年1-9月,两家公司的经营现金流净值分别下降13.3%和17.8%。

    张卫忠指出,在海外投资增多的同时,中石油和中石化受到下游业务亏损的影响,去年前三季度,不少国际石油公司利润增长超过50%,两巨头的利润却分别只增长8%和14%,“增收不增利”比较突出。

    中投顾问能源行业研究员周修杰告诉记者,海外投资经验不足、决策失误导致三大石油公司在海外投资项目上频频失手,亏损严重。加上三大石油公司的海外投资项目缺乏相关的法律和法规约束、权责不分等乱象,进一步加剧了海外投资的低效率。

    但是,即便如此,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认为:“在能源短缺的情况下,选择进行海外扩张和投资是很必要的,关键还在于选择资源、国家以及风险评估的时候要更加慎重一些。海外资源收购要看长远收益。”

   电信运营商海外并购浅尝辄止 中移动试水巴基斯坦难言成功

   金融危机爆发后,一度以为是运营商对外并购的好时机,然而,绝大部分跨国运营商都没有搞大规模并购,反而都在做“减法”

   中国电信集团计划于今年某个时间在美国市场推出自主品牌的无线服务,中国电信美洲地区公司总裁谭亦军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中国电信将在不久后选出一家合作伙伴作为中国电信在美国市场的服务网络。

   有分析认为,这表明中国电信向国际化迈出了深远的一步。而据谭亦军透露:“中国电信或将花费数亿或者数十亿美元用于在美国市场收购固网业务”。

   这似乎透露出中资运营商再度踏上海外拓展之路的某种信号。

   运营商海外并购暂停火

   据普华永道数据显示,2011年中国内地企业的海外并购交易数量达到创记录的207宗,普华永道中国企业并购部合伙人钱立强认为,2012年将有更多中国内地企业开始从自身企业战略层面出发进行海外并购。

    但在这股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浪潮中,三大运营商却似乎鲜见身影。“即使是有并购,也大多是出于业务需要而不是战略需要。”工信部专家陈金桥对《证券日报》记者坦言,“中电信美国公司如果要并购当地的固网宽带公司,肯定是基于进一步改善和增强其在国际互联网中的地位,基于这个业务扩张的需要来确定的。它服务的客户可能也不是美国的普通民众,而是以国际客户转接服务为主。” 陈金桥还指出,中电信收购美国固网业务,目前也只是有这方面的意向,不见得就是最后的结果。

   虽然多次跃跃欲试,但运营商海外并购目前唯一成功的案例只有2007年中移动收购巴基斯坦运营商Paktel。2007年,以4.6亿美元收购了巴基斯坦Paktel,成立新公司CMPak,并发布中国移动也是中国通信运营商第一个国际品牌“ZONG”。在之后的几年中,中国移动在巴基斯坦从扩建基本网络到推出黑莓解决方案等做了一系列的努力,3年投资超20亿美元,但是换来的是CMPak年复一年行业排名最末的颓人业绩,这捆住了中国移动继续“走出去”的脚步。此外,中国移动集团还先后拟入股远传电信、竞标乌兹别克斯坦电信的部分股权,但均未成功。

   并购需权衡收益和风险

    陈金桥表示,其实中移动与巴基斯坦的收购在商业上也不是很成功,因为所并购的是一家小公司,对中移动的主体核心业务没有什么太大的补充作用,只是风险比较小。

    他表示,中移动收购巴基斯坦Paktel只是个案,不会成为潮流和趋势。目前国资委、发改委、商务部对中国企业走出国门到海外运营相对比较谨慎,所以在考核的指标和方式上也没有一些特定的激励措施。运营商同样的资金投资于海外资产的回报率很可能要低于投资国内市场。这也是导致近几年运营商海外并购并不是特别积极的主要原因,因为要权衡收益和风险。

   并且,在陈金桥看来,并购会带来很多问题,在市场、法律、社会各方面的风险都很大。尤其是技术类的通信企业,兼具技术密集和服务密集的特性。服务密集就要本地化,就要涉及本地人口的就业和本地劳动法规、服务标准等问题。他指出,中资运营商的并购对象一般是当地的中小型运营商,“第二名都很少,大都是第三名”。而去并购一家小型公司,要解决的问题特别多。所以一般情况下是运营商配合国家的经贸战略,与那些和我国有较为稳固的经贸和外交关系,而且业务还有发展空间的国家合作。而且一般有明确的收购对象的话,往往都是相对小型的公司,而且与自己核心业务形成互补。

    深度转型运营商做“减法”

    金融危机爆发后,一度被认为是运营商对外并购的好时机。然而,事实证明,当时绝大部分跨国运营商都没有搞大规模的并购,反而都在做“减法”。陈金桥认为,现在也并不是运营商海外并购的最佳时机,整个通信业处于一个深度转型时期,业务增长乏力。

    并且,陈金桥还指出,海外并购也不是运营商国际化最主要的方式。华创证券TMT首席分析师马军也对记者表示,中国在运营类的并购中并不占优势。过去华为和中兴都直接参与到海外运营商的股权中,但并未给公司带来太多好处。

    他指出,运营商走出去战略不一定要通过并购,可以输出自己的标准,比如中国的LTE TDD,这比直接单纯并购某个国家的电信运营公司困难要小一些。

    当运营商要新进入一个市场的时候,并购可能是进入市场较好的一个方式。但虽然并购对运营商的品牌提升度有一定作用,对公司的财务更多的却不是支持,而是拉后腿。。

    在马军看来,目前中资运营商海外并购困难很大。尤其是运营商基础设施建设涉及国家安全,比较敏感。原则上也不会有大规模的运营商并购对象。运营商海外并购只是对提升公司知名度锦上添花的事情,并不是构成公司实际大发展和业务促进的事情。

 

 

上一页12下一页
[复制 收藏
]
关于我们 | 会员服务 | 电子样本 | 邮件营销 | 网站地图 | 诚聘英才 | 意见反馈
Copyright @ 2012 CIPPE.NET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全球石油化工网 版权所有
京ICP证080561号 京ICP备05086866号-8 京公网安备110105018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