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岩油的“美国梦”

[加入收藏][字号: ] [时间:2012-03-07  来源:中国能源网  关注度:0]
摘要: 中国应谨慎开发页岩油 页岩油是油母页岩经过低温干馏而得,常温下为褐色膏状物,有刺激性臭味,属于含氮量较高的石蜡基油。作为一种人造石油,页岩油是油页岩干馏时有机质受热分解生成的一种褐色、有特殊刺激气味的...


页岩油

中国应谨慎开发页岩油

    页岩油是油母页岩经过低温干馏而得,常温下为褐色膏状物,有刺激性臭味,属于含氮量较高的石蜡基油。作为一种人造石油,页岩油是油页岩干馏时有机质受热分解生成的一种褐色、有特殊刺激气味的粘稠状液体产物。类似天然石油,富含烷烃和芳烃,但含有较多的烯烃组分,并且还含有含氧、氮、硫等的非烃类组分。从页岩油制取轻质油品,是目前人造石油制取合格液体燃料的方法中成本最低的一种。

    产业历史

    油页岩是人类使用矿物油的最初来源之一。它的最早使用记录可以追溯到14世纪初的瑞士和奥地利。1596年,符腾堡州公爵弗雷德里克一世(Frederick I)就发现了油页岩的愈合特性。17世纪初的意大利摩德纳城,页岩油被用作街道照明。1694年,英国王室向3个人授予了一项专利,因其“找到从某种石头里提取并获得大量的沥青、焦油的方法”。后来这项专利由于收益颇丰被出售给了英国石油公司。19世纪30-40年代,现代页岩油萃取行业陆续在法国、苏格兰等地建立。这种油被用作燃料、润滑油和灯油。工业革命创造了额外的照明需求,页岩油成为日益稀缺且昂贵的鲸油的替代品。19世纪后期,页岩油萃取工厂相继在澳大利亚、巴西和美国建成。中国、爱沙尼亚、新西兰、南非、西班牙、瑞典和瑞士在20世纪初也开始生产页岩油。但中东原油的发现使得这些萃取工厂在20世纪中叶逐渐归于沉寂。不过爱沙尼亚和中国东北地区直到21世纪初仍然保留了这一产业。为了应对石油成本的急剧上升,页岩油萃取业务已重新在美国、中国、澳大利亚和约旦等地开展起来。

    引发争议

    近日,一份来自花旗银行的报告引起了业界的巨大关注。报告称当前美国石油产量飙升的主要驱动力量便是页岩油,包括北达科他州、德克萨斯州以及其他区域。自2000年代中期起,油气公司开始将改革了整个美国天然气供给图景的破碎技术应用到页岩油生产。这一成果已使得美国成为世界上增长最快的石油生产国。国内产量上升已使得美国净石油进口总额从2007年中期超过1300万桶/天下降到2011年末的800万桶/天,自一战结束至今,美国第一次成为炼油产品的净出口国。国内需求中通过进口石油满足的比例从2005年的60%下降至2011年的45%。美国国家石油理事会更指出,如果技术和环境条件具备,到2035年美国光页岩油日产量可以达到200万桶至300万桶。

    基于美国页岩油的快速发展,花旗银行报告认为“页岩油的突破粉碎了石油产量峰值说这一支撑石油价格长期走高的理念”。而“全球石油生产已经达到峰值或正在达到峰值的理念支撑着油价长达十年的上行趋势中的大部分”。

    但综合考虑美国近年来在能源领域的诸多变化,美国大量开采页岩油更多是出于地缘政治博弈的考虑,出发点是遏制产油国的断油威胁。英国金融时报就指出,美国对国外能源依赖的减少将大幅改善经常账户收支,从而支撑美元走强,改变美元与油价之间负相关的关系,影响美联储超宽松货币政策,深远影响国际金融市场和全球经济。但无论如何,美国不会轻易改变能源进口战略。

    实际上,页岩油目前开发技术仍不成熟,还处于探索中。中长期来看,页岩油也许会改变美国的能源结构。但是,由于种种原因,页岩油的开采一直饱受争议,反对的声音从未停止。

    页岩油是用所谓的油原制造的。远古时代的有机物积聚在岩石结构中,但是没有受到足以将其完全变成石油的热量,就形成了油原。石油工程师很早之前就知道如何将这个过程完整进行下去,即对油原加热使其蒸发,然后将蒸发得到的蒸汽制成合成原油,最后再将合成原油提炼成汽油和其他油品。但是这个过程的成本非常高。油原需要在地面上进行加热和转换(需要泵送到地面),或是在地下用电加热器进行加热。这两个步骤使得页岩油的生产成本高达90美元/桶。

    谨慎开发

    众所周知,美国是当今唯一成功商业开发页岩气的国家,“页岩气革命”正在全球兴起。美国已将开发页岩气的高压水力压裂技术用于开采页岩油。页岩气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美国石油的对外依存度,但也引发了严重的环境问题,目前对开发页岩油气时所带来的水资源浪费、地下水污染、环境破坏等问题学界存在很大争议。简单地说,页岩油开采的额外代价也是非常高的。因此,建议中国在开采页岩油时应慎重,时刻观察美国发展页岩油的态势,看美国会不会收手、会不会控制开发。



  [复制 收藏
]
关于我们 | 会员服务 | 电子样本 | 邮件营销 | 网站地图 | 诚聘英才 | 意见反馈
Copyright @ 2012 CIPPE.NET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全球石油化工网 版权所有
京ICP证080561号 京ICP备05086866号-8 京公网安备110105018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