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第一口向管网供气的页岩气井在泸州诞生

[加入收藏][字号: ] [时间:2013-01-21  来源:泸州新闻网    关注度:0]
摘要:   页岩气即将成为拉动四川省泸州市经济的又一驾马车,这并非空穴来风。1月10日,中石油与壳牌四川天然气联合项目公司同泸州市政府召开了有关页岩气开发协调的工作会议。获取相关消息后,1月15日上午,记者前往泸县玄滩镇刁河村六组,一睹页岩气...

  页岩气即将成为拉动四川省泸州市经济的又一驾马车,这并非空穴来风。1月10日,中石油壳牌四川天然气联合项目公司同泸州市政府召开了有关页岩气开发协调的工作会议。获取相关消息后,1月15日上午,记者前往泸县玄滩镇刁河村六组,一睹页岩气井(阳—201H2/101井)的模样,并了解它的经济价值。

 

  技术的严格防范 让页岩气非常“低调”

 

  “阳—201H2/101”是富顺—永川区块页岩气项目中的一口井,是由中石油集团总公司与荷兰壳牌集团公司在我国合作勘探开发的。由于页岩气开采具有较高的技术含量,这使得壳牌公司对该项目的技术采取了更为严格的防范措施。低调,让泸州能源产业的这场革命,至今为外界所知的仍非常有限。

 

  在距刁河村六组村民莫泽贵的茶馆不远处,一个井站已经竣工。记者看到这是一片较为开阔的庄稼地,阳—201H2/101井围墙外的空地已经比较平整,停了不少越野车和工程车。从外面看,该井与普通的天然气井并没有多大差别,但是当我们走到围墙大门时,却被拦住了,并告知不能进去。

 

  通过现场采访,记者得知,当天该井正在撤除一个甲醇泵,准备运往永川。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阳—201H2/101井是从2010年开始进场施工的,是一口勘探井,已测试了3个多月,日产气量有10多万立方米,是我国第一口向管网供气的页岩气井。此消息得到中石油与壳牌四川天然气联合项目办公室有关人士确认。

 

  “地毯式钻井”是页岩气开采的一大特点

 

  作为非常规天然气能源,页岩气有别于天然气的是,它紧紧吸附于岩层之中。因此,页岩气的打井深度和密度,至少是普通天然气开采的10倍。这使得页岩气开发具有高投入、高风险、高回报的特点。

 

  目前,泸县境内在建和建成的有8个勘探井,预计每一口井的投资都近亿元。

 

  此外,页岩气的开采还具有一个显著特点,即单位面积内打井密度越高获得的产气量就会越高。美国开采页岩气100多年的历史充分证实了这一点。美国著名的巴奈特(Barnett)页岩气区块,面积约1.2万平方公里,2008年钻井数量已达1.21万口,平均每1000平方公里打1000口井,因此页岩气的开采被称为“地毯式钻井”。阳—201H2/101井所在的“富顺—永川”区块,在目前中国已知的储量最丰富的页岩气开发带上,面积近4000平方公里,从开采的经济性来看,未来可在这一区块打4000口井。

 

  记者得知,今年,该项目部将在泸县投资新打15口页岩气井,同时已经启动龙马潭区的打井工作,1个井位已选定。需要说明的是,页岩气打井分为三个阶段,早期打的井被称作勘探井;第二阶段,如果勘探井产气情况理想,则在适宜的点上开始打评价井;第三阶段,“地毯式钻井”开始后打的井,即成为正式的生产井。

 

  泸州地处页岩气富集区 气源可望“双保险”

 

  现有资料显示,富顺—永川区块正处于我国页岩气储量丰富的页岩气富集区,即上扬子及滇黔桂富集区。上扬子及滇黔桂富集区蕴含了占全国总量56%的页岩气资源。

 

  在煤、天然气资源逐渐减少的情况下,如此丰富的页岩气储量,令人欣喜。

 

  页岩气井在建设阶段不仅会带来可观的税收,带动油气钻采设备制造等产业链相关企业落户,而且还会带动当地服务业的发展。从产值上分析,以1口井日产 10万立方米,每立方米1.2元计算,1口井的年产值在4000万元以上。值得注意的是,同一地域不同的页岩气井,其产气量差异较大。

 

  记者了解到,通常页岩气井的稳定产气年限为30—50年。需要指出的是,只要评价井出气状况达到预期目标,生产井的建设速度会非常快,所谓“地毯式钻井”由此得名。

 

  由此看来,页岩气开发项目,不仅能弥补泸州天然气日益枯竭带来的巨大能源缺口,促进泸州化工产业转型升级,而且自身创造的经济价值也颇为可观。

 

  记者还了解到,1月10日,泸州市主城区民用天然气日用气量创下最高纪录,达到了41万立方米;以阳—201H2/101井每天产10多万立方米计算,只需几口就能满足目前泸州主城区居民用气。

 

  随着勘探井并入管网,泸州用气将步入“双气源”时代。



          您的分享是我们前进最大的动力,谢谢!
关于我们 | 会员服务 | 电子样本 | 邮件营销 | 网站地图 | 诚聘英才 | 意见反馈
Copyright @ 2012 CIPPE.NET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全球石油化工网 版权所有
京ICP证120803号 京ICP备05086866号-8 京公网安备110105018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