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冬依旧”2015年煤炭行业如何走出低谷

[加入收藏][字号: ] [时间:2015-11-09  来源:全球石油化工网  关注度:0]
摘要: 近年来,煤炭行业一直处在冷冬时期,其原因是多方面的:经济增速下滑、产能严重过剩、电价下调、新能源替代效应、房地产萎靡等多种因素导致曾经风光无限的煤炭行业慢慢步入低谷。尽管冬季取暖用煤高峰即将来临,但煤炭需求整体仍难改疲软态势,如何度...

    近年来,煤炭行业一直处在冷冬时期,其原因是多方面的:经济增速下滑、产能严重过剩、电价下调、新能源替代效应、房地产萎靡等多种因素导致曾经风光无限的煤炭行业慢慢步入低谷。尽管冬季取暖用煤高峰即将来临,但煤炭需求整体仍难改疲软态势,如何度过此次困境,是目前煤炭行业迫在眉睫需要解决的大问题。
 
    煤炭行业持续低迷
 
    从煤炭行业的业绩拐点来看,近两年来,煤炭行业整体经营情况依然没有好转迹象。以神华集团为首的煤企屡次上演价格战,一再降低价格争取市场地位。从上市煤企的中期报告来看,41家涉及煤炭开采业的上市公司总体经营业绩不佳,实际上,煤炭行业类上市公司的困境仍然非常明显。
 
    在全国最大煤炭储地内蒙古,据央视统计,该地区有一半煤矿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业内估计,煤矿失业待业人员超过10万余人,多数煤企已经支付不了基本的工人开支。一位国有煤炭集团人士称,目前煤矿产业集中度仍然较低,价格战、恶性竞争十分严重。一位在煤炭行业工作多年的员工说已经半年没有领到薪水了,当年抱着满腔热血来煤企,如今这般状态又舍不得离开奋斗多年的行业,进退两难之情溢于言表。
 
    面对即将到来的“全行业亏损”,一些煤炭界人士认为,应理性看待煤炭在我国能源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加快推进“煤炭革命”。
 
    业内人士众说纷纭
 
    为了帮助煤炭行业脱困,改善国内煤炭市场供大于求、煤价大幅下跌的现状,国家发改委、能源局以及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等相关部门共同建立了煤炭行业脱困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和相关部委每周召开一次会议落实控产、税改以及淘汰落后产能等工作。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会长王显政表示,随着能源结构优化和经济结构调整,我国煤炭消费以年均2亿吨增长的时期已经结束,煤炭需求增速放缓或阶段性下降,将是行业发展的新趋势。
 
    王显政表示,在新的发展阶段,煤炭产业从理念到模式、从目标到动力,从保障到约束都将出现新形势、发生新变化。“十三五”及今后较长一个时期,煤炭行业要主动适应新常态,推进煤炭安全高效智能化开采和清洁高效集约化利用,围绕“控制总量,优化布局;控制增量,优化存量;淘汰落后,消化过剩;调整结构,促进转型;提高质量、提高效益”的总体思路,推动行业发展向质量、效益、集约型增长转变,提升煤炭工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中投顾问能源行业研究员宋智晨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虽然今年的煤价下跌幅度较去年有所缓和,但目前还没有出现有效反弹,煤炭价格长期处于低位并且持续在行业盈亏平衡点之下,导致煤炭企业的亏损面不断扩大,企业经营更加困难。
 
    中国煤炭运销协会秘书长董跃鹰分析称,如果煤炭主产地和大型煤炭企业能够切实减产到位,煤炭供求关系将会得到明显改善,下半年全国煤炭市场形势可能出现好转趋势。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副秘书长张宏早前接受采访表示:“我觉得最重要的对于行业突破当前产能过剩的困难,要积极的配合国家有关部门和产煤省的脱困政策措施,去年7月以来在国务院的指导下,国家有关部门在积极推进脱困政策,包括调控煤炭总量、优化产业布局、加大煤矿的关闭退出、淘汰落后产能、还有严禁超能力生产、严禁违法违规建设等等这一系列政策实施。

     煤炭行业如何走出低谷:
 
    (一)传统煤炭向洁净煤的跨越
 
    伴随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环保意识也越来越强,作为生产生活中都不可或缺的煤炭,其在消耗中产生的污染最为严重。洁净煤一词被大家熟知,开始于今年的两会,传统意义上的洁净煤技术主要是指煤炭的净化技术及一些加工转换技术,即煤炭的洗选、配煤、型煤以及粉煤灰的综合利用技术,国外煤炭的洗选及配煤技术相当成熟,已被广泛采用。洁净煤的应用和转化要如何实现呢?
 
    首先,煤炭自身要转变发展方式。短期来看,我国的能源消耗比重最大的还是煤炭,“十三五”期间,仍占据能源的主导位置,五年内煤炭比重都不会低于60%。煤炭行业要加快产业改革,根据市场发展来调整产业结构,向技术创新型转变,以赢得在未来能源发展格局中的主动权。

上一页12下一页


[复制 收藏 ]
          您的分享是我们前进最大的动力,谢谢!
关于我们 | 会员服务 | 电子样本 | 邮件营销 | 网站地图 | 诚聘英才 | 意见反馈
Copyright @ 2012 CIPPE.NET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全球石油化工网 版权所有
京ICP证120803号 京ICP备05086866号-8 京公网安备110105018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