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质发电在探索中前行

[加入收藏][字号: ] [时间:2012-03-05  来源:中国能源网  关注度:0]
摘要: 上周,中国国家电网公司与俄罗斯联邦能源部、俄罗斯燃料公司共同签署了《生物质能源合作总协议》。根据协议的约定,国家电网公司将与俄方共同在俄罗斯组建国际绿色能源公司,公司的主营业务是开发利用生物质资源,初步规划在俄罗斯建设总装机容量约30...

    上周,中国国家电网公司与俄罗斯联邦能源部、俄罗斯燃料公司共同签署了《生物质能源合作总协议》。根据协议的约定,国家电网公司将与俄方共同在俄罗斯组建国际绿色能源公司,公司的主营业务是开发利用生物质资源,初步规划在俄罗斯建设总装机容量约300万千瓦生物质电厂。

    生物质能属于清洁燃料,很多专家主张大力发展生物质发电产业。进入“十二五”,头顶“绿色光环”的生物质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政策青睐,多重利好接踵而至。

    资源丰富 环境效益显著

    截至目前,生物质能已成为世界第四大能源,总量仅次于煤炭、石油和天然气。

    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长史立山曾公开表示:“我国生物质能资源非常丰富,发展生物质发电产业大有可为。一方面,我国农作物播种面积有18亿亩,年产生物质约7亿吨。除部分用于造纸和畜牧饲料外,剩余部分都可做燃料使用。另一方面,我国现有森林面积约1.75亿公顷,森林覆盖率18.21%,每年可获得生物质资源量约8亿~10亿吨。此外,我国还有4600多万公顷宜林地,可以结合生态建设种植农植物,这些都是我国发展生物质发电产业的优势。”

    数据显示,生物质能在氮氧化物、二氧化硫、二氧化碳以及烟尘颗粒的排放上,分别是火电机组排放标准的1/5、1/10和1/28,能够大大缓解能源和环境压力。国家电网公司发展策划部主任赵庆波认为,发展生物质发电,是构筑稳定、经济、清洁、安全能源供应体系,突破经济社会发展资源环境制约的重要途径。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常务理事李元普也公开表示,生物质能是最具发展潜力的可替代煤炭的能源。

    政策利好 产业前景广阔

    从2010年年底开始,财政部、农业部和能源局等多部门合力推进绿色能源示范县工作,计划“十二五”期间兴建200个绿色能源示范县。“仅以绿色能源示范县的补贴为例,中央财政对生物质能发展的直接补贴就将达到47.5亿元。”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可再生能源研究中心研究员秦世平认为,这种“毫不吝啬”的重金扶持,无疑将对生物质能产业化形成有力刺激。

    2011年7月,发改委发布《关于完善农林生物质发电价格政策的通知》,明确生物质发电的统一执行标杆上网电价为每千瓦时0.75元,价格的确定对生物质发电产业的健康发展起到关键作用。

    据悉,《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已于2月初上报国务院。上述规划专门附有《生物质能源专项发展规划》。《规划》提出“十二五”期间生物质发电发展目标是:到2015年年底,生物质发电装机将达1300万千瓦,到2020年将达3000万千瓦,在2010年年底550万千瓦的基础上分别增长1.36倍和4.45倍;其中“十二五”末,农林生物质发电将达800万千瓦,沼气发电将达200万千瓦,垃圾焚烧发电将达300万千瓦。

    此消息将推动未来5年建设生物质发电厂的高潮。据专家推算,1300万千瓦发电装机容量意味着要增加500~700个生物质能发电厂,一年要建成100多家生物质能电厂。

    秦世平认为,在多重政策合力支持下,生物质能产业化将快马加鞭乘势而上。

    难题待解 “十二五”任重道远

    “十一五”以来,全国建设了一批生物质发电厂,面临的共同问题是,生物质资源收集难度较大。史立山表示:“虽然我国的生物质资源丰富,但资源量到底有多少,分布在什么地方,资源采集的成本如何,到底哪里可以种植能源作物,潜力有多大,目前还没有详细的调查和评价工作。”

    目前,希望投资生物质发电厂的企业不少,积极性也很高,因此最重要的是要做好生物质发电规划,避免电站布局不合理。国家发改委在2010年8月下发了《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生物质发电项目建设管理的通知》,明确规定:原则上,生物质发电厂应布置在粮食主产区秸秆丰富的地区,且每个县或100公里半径范围内不得重复布置生物质发电厂。

    史立山认为,开发利用生物质能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农林业种植、生物质能转换技术、市场培育和建设管理诸多环节,而其中的市场和建设管理环节在中国还相对薄弱。国能生物发电集团有限公司总裁李明奎表示,应当确定技术标准,做好规划布局,谨慎审批项目,严格资质审查,加强运营管理,为生物质能源的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复制 收藏
]
关于我们 | 会员服务 | 电子样本 | 邮件营销 | 网站地图 | 诚聘英才 | 意见反馈
Copyright @ 2012 CIPPE.NET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全球石油化工网 版权所有
京ICP证080561号 京ICP备05086866号-8 京公网安备110105018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