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燃冰明年或南海开钻 为石油天然气最佳替代品

[加入收藏][字号: ] [时间:2012-10-17  来源:中国新闻网  关注度:0]
摘要:   追踪关注中国非常规油气之一   可燃冰明年或南海开钻 为石油天然气最佳替代品   作为不可再生能源,石油、天然气本世纪即将枯竭理论逐渐深入人心。可燃冰又称天然气水合物以其储量丰富及高效清洁特...

 


  追踪关注“中国非常规油气”之一

  可燃冰明年或南海开钻 为石油天然气最佳替代品

 

  作为不可再生能源,石油、天然气本世纪即将枯竭理论逐渐深入人心。“可燃冰”又称“天然气水合物”以其储量丰富及高效清洁特点被誉为“后石油时代” 重要替代能源。但因开采面临环境和技术难题,目前全世界对“可燃冰”的研究大都只处于科学勘探层面,还没有进入实际开采实用阶段,不过开发序幕已经拉开,中国有望明年打钻取样南海可燃冰。

 

  多国投入可燃冰 技术存在难度

 

  “可燃冰”赋存于海洋300—3000米水深的海底沉积物中,主要赋存于陆坡、岛坡和盆地的沉积物或沉积岩中。陆地上的可燃冰资源主要分布在高纬度极地永久冻土带之下,或者大陆边缘的斜坡和隆起处。因此查清深藏海底或陆域深处的可燃冰储量绝非易事,进行商业开采更加艰难。

 

  近海海底是可燃冰宝库。但是,可燃冰被封闭在海底的低温高压环境中。采掘时,一旦甲烷气体喷出而不能得到有效控制的话,后果不堪设想。为防止此类事故发生,有必要事先对海底的地质条件进行缜密调查,并谨慎确定采掘地点和方法。

 

  《经济参考报》报道称,自19世纪30年代以来,一些学者和国家一直在研究可燃冰开发问题。但是,迄今仍处于科学勘探和试开采阶段。有专家估计,开发海底和陆域可燃冰资源,将分别在30年和15年之后才能大规模展开。

 

  许多发达国家包括美国、日本、韩国等正在加紧研究海洋可燃冰开发技术,但还没有成熟的开发技术方案。今年3月份,来自日本、美国和德国的几家公司和科研机构在加拿大西北部海域进行了一次联合试验开采,这次开采基本上获得了成功但采用的技术难以实现大规模开采。

 

  据新华社报道称,今年3月,日本在爱知县近海进行了海底可燃冰钻探试验,为原定于明年实施的生产试验做准备,预计此次可燃冰钻探和生产试验的费用达 170亿日元。如能实现稳定生产,日本石油天然气和金属矿物资源机构希望在2018年实现商业生产,在全球各国中率先进行可燃冰的海底生产。

 

  储量丰富 南海可燃冰可供中国使用130年

 

  据中广网报道,目前全球总共有116处地方发现了可燃冰,预计全海域资源相当于全球690亿油当量,南海占大部分。据初步估计,南海可燃冰资源量相当于650亿吨石油,够我国使用130年。根据目前掌握的情况,南海的可燃冰可能主要集中在东沙、西沙和神狐等海域。

 

  另外,我国在青海省祁连山南缘永久冻土带成功钻获天然气水合物实物样品,成为世界上第一次在中低纬度冻土区发现天然气水合物的国家。

 

  中国能源网数据显示,我国是世界上第三冻土大国,冻土区总面积达215万平方公里,具备良好的天然气水合物赋存条件和资源前景。据科学家初略估算,远景资源量至少有350亿吨油当量,可供中国使用近90年,而青海省的储量约占其中的1/4。

 

  中国已启动国家水合物计划 明年或南海开钻

 

  据《中国国土资源报》报道,从2004年起,我国逐步启动了水合物开采基础研究工作,建立了小型物性测试装置,室内合成水合物,初步进行了开采技术的模拟实验研究。但在总体上看,尚处于起步阶段,与国外先进的试开采技术差距较大。同时,由于海洋水合物绝大多数分布在500米~3000米水深的海底沉积物中,储存条件复杂、埋深浅,开发过程中易引发工程地质灾害、温室效应等,寻求安全、可靠、经济的开采技术,我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从2011年开始,我国正式启动新的国家水合物计划。新的国家水合物计划长达20年,从2011年开始,至2030年结束,分两个阶段实施。其中,2011年~2020年为第一阶段,2021年~2030年为第二阶段。

 

  中广网报道称,在6月份,中国科协与中国海洋学会举办的“科学家与媒体面对面-说资源、话南海”活动中,国务院参事、国土资源部原总工程师张洪涛表示,未来全球进行海洋可燃冰勘探与开发的脚步会越来越快,张洪涛透露,我国大型科考船“海洋六号”今年将对南海可燃冰进行专项调查,明年有望开钻取样。



          您的分享是我们前进最大的动力,谢谢!
关键字: 可燃冰 
关于我们 | 会员服务 | 电子样本 | 邮件营销 | 网站地图 | 诚聘英才 | 意见反馈
Copyright @ 2012 CIPPE.NET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全球石油化工网 版权所有
京ICP证120803号 京ICP备05086866号-8 京公网安备110105018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