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全球石油化工网 >> 资讯频道 >> 综合新闻

石油巨头的“傲慢与偏见”来自哪里

[加入收藏][字号: ] [时间:2011-08-02 红网 关注度:0]
摘要: 石油巨头的傲慢与偏见来自哪里 7月27日,中石化在香港上调车用汽油价格每升0.18元,此前已于5月9日和7月2日两次下调汽油价格,而内地已近4个月没有调整成品油价格。业内人士称内地油价调整滞后主要是定价机制...




石油巨头的“傲慢与偏见”来自哪里

    7月27日,中石化在香港上调车用汽油价格每升0.18元,此前已于5月9日和7月2日两次下调汽油价格,而内地已近4个月没有调整成品油价格。业内人士称内地油价调整滞后主要是定价机制弊端,香港油汽价格调整频繁是因为完全市场化定价,石油公司自主调价。(《新京报》8月1日)

香港油价的“多变”与内地油价的“不变”,并不令人费解和意外。它折射出来的问题,正是那个饱受内地老百姓诟病的弊端——石化双雄在内地的成品油价格,要跟涨时“易变”,该跟跌时“难变”。

就在几天前(7月26日),新华社发出文章批评中石油、中石化两大集团,称在不少民营加油站开始降价的这段时间,两大集团加油站却“调涨只争朝夕,调降反应迟钝”。文章引用中国石油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副教授郭海涛的话说,“由于我国现行的成品油定价机制调价周期过长,所以短期内国内成品油价格下调的条件还难满足。两大石油公司如此按章办事,充分暴露其对消费者利益反应的迟钝”。

郭海涛副教授批评石化双雄死守处于历史最高位的零售油价,对广大消费者一毛不拔,这当然没有问题。可是这有什么用呢?与其寄望于石化双雄从善如流、闻过即改、以消费者为本,不如追根溯源找出问题的关键所在——现行的成品油定价机制存在弊病,此弊不改,获益的总是垄断巨头,受损的永远只会是老百姓。

现有的内地成品油定价规矩,是“参照海外三地市场价格进行调整”。这看上去涨跌应该是公平对等的,可在实际操作中,“参照”意味着并非硬挂钩,即使在条件达到的情况下,依然是可以调也可以不调、可以早调也可以晚调、可以调多也可以调少,“跟涨不跟跌”、“涨多跌少”等种种非议,便来源于此。这还不是弊病的全部,在这样一个成品油定价机制之下,石化双雄有着太多的背后运作空间——不断哭穷叫屈要求补贴、看涨时找准时机囤油待涨、看跌时抓住机会低价出口……

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中国石化实现净利润205亿元,同比增长24%;中国石油实现净利润370亿元、同比增长14%。两大龙头一季度盈利,合计日均超过6亿元。现行的成品油定价机制养肥了两大巨头,实质上是全体老百姓在很不爽的无奈掏钱——身为国企,你不以民众为本,“先民营企业而涨价、后民营企业而降价”也就罢了,如今同是中石化一家公司,在香港的油价密密调整,在内地的油价却死守高位,这无论如何是说不过去的。

定价机制的弊端,养成了石油巨头的傲慢与偏见。成品油价格的“多变”与“不变”、“易变”和“难变”,现行定价机制难辞其咎,如果定价机制总是不愿改、老是改不好,那么,倒不如彻底打破垄断,恢复民企油品进口权,让油企和广大老百姓直接接受市场化定价。

关于我们 | 会员服务 | 电子样本 | 邮件营销 | 网站地图 | 诚聘英才 | 意见反馈
Copyright @ 2011 CIPPE.NET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全球石油化工网 版权所有 京ICP证080561号